1176.第1176章 沧澜14

2017-06-14 作者: 猫疲
  徐州,彭城当中最大的官衙建筑群之一,仅次于淮北道节度使留后的第二大部门——布政司所在的,布政司左参议李格非也刚刚结束了上午的坐衙时光,开始在随身老仆的服侍下,慢条斯理的享用起高规格八菜一汤的廊下餐来。

  从专门为留后府、经略使、观察使、转运使和布政使衙门等少数高层官员服务的小食堂里,炮制出来的是都是比照外间高档酒家的菜色,而且还按照年节四季经常换着花样。

  因而,此刻摆在漆画螺嵌食盒格子里的,有八珍果子鸡,红糟鸭,豚鱼脍,炒牛腱、炸虾球,爆灼羊脊,葱烧海参,冻茸瑶柱汤,最后还有各色时令鲜果做成的消食拼盘。作为一大部门主官的特权,他甚至还有一小壶风雅十足的梅头酒。

  只是这些原本专门迎合他口味的酒菜,与他此刻的心情下吃起来却是没有什么滋味和意趣。

  因为某种现实原因,他这个布政司左参议的大多数职权,其实是个被高高架空起来的虚头差事;布政司衙门大部分的职责和事务权,都被分散在了名下形形色色的属官和佐僚手里,而他们实质上大都是来自留后府所举荐(委派),并且专门对其负责。

  故而,除了看看日常整理好上呈报告的基本知情权和对送过来的中大公文例行用印、副署之外,就在没有更多的公务亢繁,而显得相当的清闲和优裕。

  反倒是,名义上附属于布政使衙门,而以布政左参议身份兼任的淮北道学政官——提调学政使,也是左参议权布政使事的李格非,在自己的主要职分治下,所能够发挥一些价值和影响力的主要领域了。

  至少他可以籍此巡视和过问,相应教职人等的日常和庶务,乃至亲自主持相应的考拔活动,监督各地的初级教育推广和适龄孩童强制入学的情况。乃至负责一下名为劝学会的半官方组织活动,以定期征募和管理各方势力捐助办学的资财。。。

  并以此和北地一些治学有成的大家、士人之流,保持了某种交游往来的日常关系。

  从理论上说淮地不是缺少学校,事实上各种虽无学校知名却类似学校职能的存在,可以说于军中和地方是比比皆是。

  所谓的“淮地无私学”就是说,淮北道境内从上层规模最大的官办联校,到最基本的童子营和工读场所,从农事和渔业、林业有关讲习所,到各大城邑当中的技工学堂,自上而下几十所各式各样的教育机构和场所,几乎全是官办的产物;从场地、资金、物资和人员,也都是由淮镇的拨付和安排,

  其中由功曹编列预算和开支,宣教司编撰和整理教材和课目,教化曹/学曹管理人员升迁拔举和培训计划,然后又有工曹、运曹、海曹、商曹、常平曹等对接部门,负责勤工俭学或是相应技术实践的见习岗位,而逐级按照重要程度分派下去。

  其中每年要直接投入的经费和物资,大体有三四十万缗,几乎赶得上国朝给淮镇编列的三分之一军费了。这里还没有算上场地划拨和其他部门协作下的无形花费和间接的支出了;林林总总各色在职的教学人员和勤杂人员也有五六千之众,几乎是仅次于各级行政官吏,而赶得上农官体系的第三大公职群体了。

  此外,大部分官员也有或长或短兼职或是转任过教师的经历,算是另一种变相的压榨高端劳力和剩余价值;因而,这些教职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潜在的官吏候选了;毕竟没有办法,这时代能够受教育的人口技术实在是太少了,而且这种东西还是欲速则不达的结果;只能暂时靠数量堆积成质变来取胜了。

  为了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培养出一批勉强符合最基本要求的产业工人和初级专业人才,乃至潜在的新式军队兵源,不求达到后世工业时代的基本水准,只要相对这年代的大多数人更具有优势就行了。

  而这里之所以还有个几乎,那是因为还有联校之下还有专门船政和海事科目的分校,最初是那些登州遗民主动投资所建立起来。

  所以还保留了一个相当于荣誉身份和訾议性质的学监会,让这些拥有专业领域经验和资历的助学商家,对于具体教学内容和计划,教材的编撰和收集,定期提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符合实际的需要而有所调整。。

  但是不管怎么说,淮镇治下所建立和完善起来则这一套东西,与国朝自古以来实行的各级学政体制,虽然有名同而实异,且渐行渐远而去了。或者干脆就说是自成体系而难以兼容的两般东西了。

  就因为淮镇所倡导的学问和实践,大都是极为浅显易懂而贴近实务的功利性内容;可以说除了简单粗浅的书法文词表达能力和时事对解之外,甚至连最基本的经义和策问、诗赋都没有;而放到国朝的科举体系当中,无疑是上不得台面,甚至连最初级乡试都不能通过的东西。

  然而虽然知道这其中颇多不合国朝体制之处,然而其中又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至少成千上万人的生计和前程,以及淮镇目前安稳平定的现状,就算是身为名义上最高学政负责人的李格非,也不愿轻易出头去生出什么是非,或是制造出了争议和话题来打破这个局面。

  毕竟在这个纷乱艰难的世道上,愿意从孩童开始推行教化和启蒙,哪怕是通过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的,可是就独此一家的的好处和优待。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过诸多仕途的挫折和起伏之后,他既不愿意违背本心去纠举这些形如叛经离道的善政,也不想无端耽误了淮镇治下这些人难得机会和前程;

  因而被迫习惯了远离争权夺利的日常和目标,又在犹豫和纠结当中挣扎了好一段时间之后;他也只想在这个任上平平稳稳的坐完,在目前相对充足的资源和条件下,完成自己关于治学著书立言的小目标,然后把这些问题留给后任者就好了。

  唯一比较让他心烦的是他的女儿李清照;近段时间居然异想天开的不满足于现状,而想要到新开办的女子职业学校离去任教;而且还得到了来自以那位宇文小夫人为首上层女性小圈子的支持和鼓励,或者说是怂恿。

  要知道,国朝方面虽然也有前代沿袭下来类似的女学馆和京学女院,但都是针对社会高端和中上层的夫人小姐,所开办的类似书画诗词歌赋等才艺培养和妇德、礼仪、教养之类高大上的事物;

  而这个女子职业学校,却是公然打破原本女营和工场里默认的女工培训制度,而从卫生防疫、护理照顾、炊伙烹饪、缝补织染等传统层面更进一步,让淮地的百姓之女受到粗浅教育的同时,与男子一般的掌握部分营生的技能,乃至取代某些类似的岗位和用途;这不免在叛经离道的路子上未免走的有些远了。

  但是他的立场偏偏又有些尴尬,这是那位宇文夫人所倡导的事情,并且说不定还得到淮镇之主的默许,让他缺乏立场和决心进行公开反对和阻拦;但是如果真要默视其成的话,只怕又会因为自己女儿的身份给人一种错觉和暗示,这是身为布政使和学政官的自己所支持和表态的结果。

  这无疑是一种让人十分无奈且纠结的立场和现状,因此他也只能暂时装病,且用一种鸵鸟般姿态来权作逃避了。

  但是正所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国朝赐婚的邻近,而再次有故旧之人带着相应的是非和麻烦,找上了他的门路。虽然之前就有各种名目试图走门路,而想法子塞人到他手下和身边来举动,但是直接打他这个位置主意的却还是第一遭。

  毕竟,这一次对方带来了后方某位强力人士的善意和建议;主要希望他能够主动在位请辞,并且大力推荐相应的后任者;

  做为回报则是在国朝的诸多馆阁当中,给他一个足够荣耀和尊崇的大学士之位,甚至是京大或是京武之一的首座或是国子监大祭酒职位,乃至给他珍爱的独女安排一门足够体面和身份规格的婚事。

  要是别人的话,他或许早已经推脱委蛇或是巧言婉谢了;但若是这位的话就让他不得不有些犹豫的,认真留心和思考起来了。

  随后的几天内,在远处隔着几条大街而遥遥相望的转运使衙门,人称泥菩萨运司的转运副使曾华,也用来了类似的访客和游说;只是对方就直接干脆的多了。

  来人直接拿出了五十万缗的新发见兑官票,以及同等职级治下来自清贵且厚利的实缺——宗藩院掌理,兼鸿胪寺少卿,名义上与礼部左侍郎分掌外藩既属国臣邦的爵禄、朝贡、定界、官制、兵刑、户口、耕牧、赋税、驿站、贸易、宗教诸事,实际上只要坐着收钱就可以了。

  只要他及时告病请退,于后的事情就自然有人办理妥帖,而无需他再费心思了。

  对此一副风轻云淡的曾华,倒是没有思索多久就当场笑纳了下来,而在写明自己久在北地而身体不虞,希望调任回朝中的扎子上,署上了自己的签押和印信。

  而在陆务观坐署的观察使衙门,还有辛稼轩兼任的经略使衙门,同样也有人在活动着,不过,对象就绕过了这两位身份比较特殊的主官,而对那些下一级的佐贰属僚,尤其是广府带出来的故旧门人,开始了暗中的拉拢和威逼利诱。

  或是名利,或是权位,或是财帛,或是子女,或是朝中的前程与机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