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王辅臣反叛2

2014-11-25 作者: 如烟往事
  第13章王辅臣反叛2

  甚至几十年之后,康熙仍然思念着他的这位发妻。为了这位皇后,康熙还打破了满洲的祖宗家法:生前不立太子。在胤礽刚满周岁的时候,康熙在孝庄皇太后的恩准下,册立了这位胤礽为皇太子。

  值得讽刺的是,这也是满清268年唯一的太子。尽管早早的立下了太子,康熙却没有能处理好储君的事情,以至于后来闹出了九子夺嫡的巨大风波,当然这是后话,以后再讲。

  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向康熙的皇后,皇后死了,我相信康熙是真的很伤心。他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并且亲自主持了皇后的葬礼。按照惯例,全国进入国丧时期,期限是27天,批改奏章要从红批改成蓝批。

  等康熙伤心完了,发现王辅臣的奏折,好好的没事去湖南干啥,就给驳回了。

  莫洛确实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也难怪王辅臣不愿意跟着他混。要知道,王辅臣当年跟的阿济格、洪承畴、姜襄、吴三桂等人,那都是很能打的人。

  而莫洛这个家伙,在这方面可以用白痴来形容。少年康熙这次将为他的用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莫洛来了也有一段时间了,总不能一直出工不出力,所以莫洛决定对吴三桂发起进攻。一开始还比较顺利,直到到了保宁,在保宁,他遇到了他的对手——吴三桂队伍中的将领王屏藩。

  莫洛的部队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满人后裔,组成的部队叫八旗兵,另一部分是汉人,组成的部队叫绿旗兵。

  经过十几年的和平,八旗兵由于生活条件好,有特权,所以他们早就不像多尔衮时期那样天天训练抢劫技能了。所以八旗兵的战斗力相比多尔衮时期,早就已经下降了一个档次。

  莫洛又很歧视汉人,所以每回打仗,脏活累活全交给绿旗兵,好活舒服的活全留给自己。

  每次与吴三桂大军对峙,绿旗兵全部在第一线,踩地雷当炮灰;八旗兵在后方叼着烟,舒舒服服的督战。

  莫洛命令绿旗兵在前线攻城拔寨,八旗兵在后方运输钱粮,两种兵本来井水不犯河水。

  王屏藩,虽然不是什么名将,但是作为一直跟着吴三桂混的老将,他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的。他敏锐地发现了莫洛的弱点,一方面他派部队固守,另一方面他指挥周军专打运输队,频繁的与不太厉害的八旗兵交手。

  八旗兵的作战思想就是一个字:“跑”。所以王屏藩这个仗打得相当舒服。

  前面攻击受阻,后面频繁出乱。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一直打到八月,清军终于断粮断饷。当然断粮断饷的也是绿旗兵,八旗兵与莫洛都是本家兄弟,不先照顾是不行的。

  莫洛无奈,只好撤兵。

  开始撤退时,莫洛带兵先行,留下王辅臣的部队殿后,一切井然有序,还算顺利。顺着部队的行进,越来越多清军知道了撤退的消息,最后叫八旗兵知道了。

  这帮八旗兵,战斗力一点没有,但又属于多事型,就爱瞎咋呼,他们开始喧哗起来,不仅首先开溜,还到处奔走相告:“我军败了,我军败了,”结果,撤退就真的变成溃败了。

  清军全部骚动起来,到处都是喧哗的士兵,在这危急关头的时刻,统帅莫洛慌乱了,按理说殿后的是王辅臣的部队,只要莫洛大喊几句,局势完全可以控制。但是莫洛做出了毁灭性的决定——率先逃跑。

  统帅起到了表率作用,下属还有什么顾忌。清军立刻阵势全乱,所有人都四散奔逃,局势完全失控,再也不可挽回。

  王屏藩久经沙场,看见清军阵型溃散,立刻下令全线追击,最先挨揍的就是殿后的王辅臣部队。王辅臣部队奋勇抵抗,无奈军心动摇,大势已去,他们死伤惨重,只有一小部分逃了回来。

  此战清军损失惨重,士兵死伤无数,五品以上的高官就战死了数位。王辅臣的部队更加惨重,几乎全军覆没,逃回来的士兵痛哭流涕,哭诉自己受到的委屈,强烈要求王将军为自己做主。

  捅了这么大的篓子,全军损失惨重。莫洛头都大了,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他上疏康熙,阐述这起打了败仗,原因全是绿旗军不停指挥,准备将所有责任推给汉人。

  对于这种无耻的行为,王辅臣的部队忍无可忍,当时就有人拿着刀要去找莫洛算账,王辅臣一看苗头不对,好言相劝,最后把这件事压了下去。经过这么一件事,莫洛与汉人之间的怨恨,已经无法调节。

  很快,莫洛再次干出了一个很脑残很无耻的行为,而这个行为,最终要了他的命。

  为了重新攻击四川,莫洛下令所有资源重新分配,从王辅臣那里抽调了2000匹好马。

  对于抽马这件事,王辅臣还真没有意见。战争期间,资源重组是很正常的事,谁更需要就归谁,这个无所谓,可接下来的事情就有所谓了。

  资源重新分配后,莫洛下令:命王辅臣指挥所部兵马,出征四川。王辅臣很高心,心想终于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可一看见发给自己的军需物资,立马就傻了。

  拿走的是2000匹骏马,还回来的2000匹也能算是“马”,大部分都是骡子和驴,能算马的也都骨瘦如材,连站起来都费劲。

  王辅臣看到莫洛明显就是有意的,所以他懒得理会莫洛的命令。

  王辅臣不去惹莫洛,莫洛过来惹王辅臣了,十二月初一,他亲自带兵过来督促王辅臣出战。

  莫洛的亲军全部骑着高头大马,一看到王辅臣菌种的小驴瘦马就“嘎嘎”的笑,汉人知道这分明是你们搞的鬼,还在这里得了便宜卖乖,双反看谁都不顺眼,就开始对骂,进而开始动手,最后打起了群架。

  一开始还是小范围的冲突,初四,彻底爆发了,王辅臣的军队自发组织游行,他们包围了莫洛的大营,愤怒的嚷嚷着要莫洛还钱,还马,还尊严。

  既然老大说话了,手下官兵也没客气,一时间莫洛的亲兵全拔出刀冲出大营,冲向王辅臣的军队。汉人没想到满人真敢动手,有跑慢的被砍伤,还有自相践踏受伤的,全都四散而逃。

  看着汉人逃跑的样子,满洲士兵哈哈大笑道:“汉人就是懦弱的动物,一打就跑,他们永远不是满人的对手。”

  消息传到了王辅臣那里,王辅臣听了之后很生气,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王辅臣亲自率军攻击莫洛,莫洛一时猝不及防,愤怒的汉军已经冲昏了头,他们逢人就杀,见人就宰,根本就不计后果,可怜的莫洛被流弹击中咽喉,当场就挂了。

  莫洛自持有上层人物的支持,拽的跟个二五八万一样,他终于尝到了后果。活该!他的死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欺人太甚。

  莫洛挂了,王辅臣傻眼了。

  莫洛对王辅臣那绝对是故意的,但是王辅臣对莫洛的这件事情,纯属意外。他没想到会把莫洛打死。干掉了国家一品大员,康熙御赐的钦差,意味着什么,相信王辅臣非常清楚。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真是不反都不行了。由于在甘肃和陕西,莫洛歧视汉族的名声实在太坏,除了张勇,大部分的汉军都响应了王辅臣。很快陕西的大部分地区都归附了王辅臣。真是一颗石头激起千层浪啊!

  王辅臣在宁羌造反的消息,对两个人简直像晴天霹雳一样,让吴三桂喜出望外,也让康熙震惊得找不着北。

  吴三桂简直不敢不相信这是真的,经过多方取证,确定无疑后,他才相信有时候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所以吴三桂立刻下令,给王辅臣银两20万两,封他为“陕东将军。”又命令王屏藩迅速出兵,占领汉中,夺取风县栈道,进军陇右。

  而康熙也迅速作出决定,这个决定显示了他宽大的胸襟,我以为,这也是他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虽然他才不过才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表现出的宏伟的胸襟,极大的耐心,包容的气量全都是一流的。他知道现在事情已经发生,追究莫洛的死没有任何意义,关键是要把王辅臣争取回来。

  所以他没有为难在北京的王辅臣的儿子,而是派王辅臣的儿子亲自带着康熙的书信来找王辅臣,说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辅臣迷途知返。

  面对这两边的拉拢,王辅臣十分犹豫,一方面自己已经做出了造反的举动,吴三桂也非常有诚意,另一方面康熙居然既往不咎,还放了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很纠结,因此他也做出了一个十分脑残的决定:两不相帮。他烧毁了风县栈道,成功阻止了吴三桂军进入陕西,同时他也没有归顺康熙,王辅臣的意思似乎是准备看两边谁能打得赢就帮谁。

  大哥,你反都反了,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你到底怎么想的!i服了you。

  不管怎么说,王辅臣本来是平叛的部队,现在就算两不相帮,对于吴三桂也是天大的好消息,所以吴三桂可谓声势大振,春风得意。造反工作进行到现在,似乎一切有利因素都指向了吴三桂。

  本文由小说“”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