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王辅臣反叛

2014-11-25 作者: 如烟往事
  第12章王辅臣反叛

  对于康熙来说,南方的形势算是有喜有悲,基本上扯了个平手,还算能接受,那么陕西的反叛,就让康熙抓狂了。因为本来这个地区是平叛的主战场,结果竟然反了水。这个地方的反水,其实是个意外。反水的,是一个叫王辅臣的人。

  说起王辅臣,这个人的传奇经历,比之吴三桂、李成栋等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关于王辅臣的出生年月,已经查不到资料了。只知道他是山西大同人,本姓李。早年参加过农民军,跟着一个姓王的将领,为了迅速上位,王辅臣同志不惜认了这位姓王的将领做干爹,并且把名字也改成王姓。

  后来王大人投降了明军,跟着大同的总兵姜襄混。清军入关之后,他自然也跟着姜襄投降了多尔衮。

  后来姜襄造多尔衮的反,他自然也紧跟着领导后面造了反。正是在这次战役中,王大人一战成名,表现得异常勇猛,纵横山西,江湖人送外号“马鹞子”。

  鹞子是鹰的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里用“马鹞子”比喻他“善骑射,马上如飞,勇冠三军,所向不可挡”。

  不过王大人不愧是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聪明人,他看到姜襄的反正前途渺茫,果断投降了阿济格。由于王大人这次投降得十分及时,也因此免去了在大同之屠中被杀的命运。

  阿济格喜欢他的才干,将他收为身边侍卫,还把他编入了汉军正白旗。后来阿济格获罪被囚,王辅臣受到牵连,被罚去内务府当奴役。顺治亲政后,爱惜他的才干,从新任命他为御前一等侍卫,委以重任。王辅臣摇身一变,成了顺治身前的红人。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命令洪承畴出征西南,并叫王辅臣随军出征,当洪承畴的贴身侍卫。王辅臣之前只是听说过洪承畴,没想到自己能服侍这位传说中的人物,激动得不行,对洪承畴毕恭毕敬。

  每次行军,他必须亲自给洪承畴牵马。遇到险阻下马行走时,他必须背洪承畴,洪承畴不吃饭他不吃饭,洪承畴不穿衣他不穿衣,洪承畴不睡觉他不睡觉,洪承畴不上厕所他……。反正就是洪承畴到哪他就跟到哪,寸步不离左右。洪承畴十分感动,就私下里传授了他很多兵法和心得,叫王辅臣受益匪浅。

  后来朝廷命吴三桂镇守云南,洪承畴回京,王辅臣就隶属了吴三桂。吴三桂久闻“马鹞子”的威名,对他有如自己的儿子,天天御赐珍贵宝物,好的叫其他人看着都流口水。

  王辅臣为了感谢吴三桂,如同侍奉洪承畴一样侍奉他,竭诚竭忠。更难得的是,王辅臣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吴三桂的红人,为人相当低调,跟周围同事都能打成一片,在群众中口碑也不错。

  康熙亲政后,为了表彰王辅臣的功劳,下诏调他进京重新安排工作。王辅臣一到京城就受到了康熙空前的礼遇,天天给赏赐,都是一车一车的给。康熙与他聊的非常投机,以至于到了一日不找他聊天,康熙就浑身不舒服,但一聊俩人就忘了时间,常常聊到深更半夜,叫其他的大臣们“骇然”。

  王辅臣离京时,康熙命令钦天监选择吉日,亲自给王辅臣送行。如此的待遇对于一位大臣来说,是最大的荣幸。王辅臣当时就跪地下痛哭流涕,发誓一定肝脑涂地报效皇帝.

  王辅臣就这样去了陕西,他没有辜负康熙的厚望,去了以后干的还不错,除了和一个人闹了一些矛盾,总体成绩还算理想。在他的带领下,明末重灾区陕西国民生产总值有了显著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但正是这个和王辅臣有矛盾的人,改变了王辅臣的命运。

  吴三桂刚一起兵,以为凭借自己对王辅臣的恩情,认定他一定会闻风而动,听命于他。于是就选派特使,携带两封信和两份委任状(注意数量)交给王辅臣,希望他能助自己成就大业。

  吴三桂万万没想到,王辅臣根本就不参加叛乱,用一根绳子把吴三桂的使者捆送京城,还叫自己的儿子王继贞亲自押送,并叫儿子不必回来,就留在京城当“人质”,以表示对康熙的忠心。

  康熙看了以后非常的高兴,为了表彰王辅臣的忠心,就加封了王辅臣的官职,还封王继贞为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助理)。

  对于这种嘉奖,王辅臣也很高兴,真是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可有一个人不高兴了,他就是甘肃总督张勇。

  当时吴三桂送了两封信和两份委任状,其中有一份是托王辅臣转交给张勇。结果王辅臣为了邀功请赏,脑袋一热就全都上交了,也忘了和张勇商量。

  张勇知道后非常的不高兴:“咱们俩人一起共事,这么重大的事也不通知我,就知道自己吃独食,单独表态效忠朝廷,你这不是成心叫朝廷怀疑我,出卖我吗?”张勇和王辅臣就此结下了仇恨。

  康熙知道了张勇和王辅臣有了摩擦,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安定团结,以及应付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康熙下令,授以刑部尚书莫洛全权,掌管陕甘两省,两省所有官员,兵马,粮饷全由莫洛统一指挥,等湖广,四川平定了以后再回朝。

  大家如果还记得的话,莫洛正是撤藩行动中的为数不多的激进派之一。当然,对于政治,我们永远要明白一个道理,主张撤藩的未必是好人,主张不撤藩的也未必是坏人。

  这个莫洛,虽然主张削藩,但是,从他的经历来看,这个人是一个比较精明的投资专家。莫洛:满洲正红旗人。他早年依附于鳌拜,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好处,后来鳌拜倒台,有人上书弹劾莫洛为鳌拜亲信,好在康熙并没有想追究鳌拜的同党。

  后来他凭借在官场上混出来的敏锐的眼光,左右逢源,被提升为刑部尚书。

  在削藩大讨论中,投资专家莫洛敏锐地把握住了少年康熙的心态,果断地支持康熙,主张撤藩,让康熙感动的一塌糊涂,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

  这一次康熙可谓对莫洛抱有极大的期望,为了能叫边疆大将统一行动听指挥,康熙特意提高了莫洛的地位,加封莫洛为武英殿大学士,仍以刑部尚书的身份兼管兵部,还兼任督察院右都御史,兼任陕西经略,授予尚方宝剑,如有不服者可先斩后奏。

  这么玩命的加封,他根本就把莫洛当成了自己亲临陕甘。莫洛见康熙如此重视自己,屁颠屁颠去陕甘上班。

  但是,康熙忽视一个很小的细节,当年和王辅臣在陕西闹了一些矛盾的,正是这个莫洛。

  莫洛是典型投机分子,他本事不大,野心不小,善于钻营,只关心自己的官职,像王辅臣这种底层慢慢爬上来的,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他一直看不起王辅臣。王辅臣是北方汉子,直来直去,你个小破官凭啥瞧不起我!眼看双方的关系就要爆发,莫洛被调走了,双方的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莫洛这次“王者归来”,俨然成了王辅臣的顶头上司,必须得出口当年的鸟气。开始的时候莫洛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打仗的材料,平叛的事情还得依靠王辅臣。后来一个人的加盟,助长了他嚣张的气焰。

  这个人就是和王辅臣有矛盾的张勇。莫洛一到,张勇就主动打招呼,寻求合作。就局势而言,这两位共同的敌人不是吴三桂,而是王辅臣,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障碍。就人品而言,张勇一点没有骨气,所以没有交流障碍。

  经过了一番潜规则,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了联盟,共同对付王辅臣。

  有了张勇的支持,莫洛腰杆直了,说话立刻底气十足。以后开会,处处与王辅臣作对。到了最后,王辅臣说的每一句话,都会遭到莫洛的恶言讽刺,随意辱骂。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都做了表率,莫洛手下的满洲官员,也个个“侧目”,全都瞧不起王辅臣。王辅臣的日子很难过。

  由于莫洛对王辅臣做的太过,饱受委屈的王辅臣终于忍不住了,他给康熙写信,控诉了莫洛和张勇的行径。

  康熙很快回了一封和稀泥的圣旨,派人告诫莫洛,要他多多听王辅臣的建议。

  莫洛看了圣旨后一点也不吸取教训,反而认为是王辅臣故意拿皇帝压他,更加厌恶王辅臣,动不动就鸡蛋里挑骨头,把王辅臣臭骂一顿。

  忍无可忍的王辅臣第二次上疏,陈诉自己曾担任云南总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请求去湖南战场建功立业,躲开讨人厌的莫洛。

  奏折上去了,如石沉大海,了无音讯。原因是康熙正处于悲愤之中,他的老婆死了。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康熙皇帝的皇后赫舍里氏走了,享年22岁。死因是难产后出现的危症,但还是生下了皇七子胤礽(也是皇二子,前面夭折了五个),皇后只是看了一眼自己新出生的儿子和心爱的丈夫,就与世长辞了。

  对这位皇后,康熙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本文由小说“”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