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三藩之乱2

2014-11-25 作者: 如烟往事
  第10章三藩之乱2

  吴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们看穿了他是一个见利忘义、口是心非、反覆无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对之更是嗤之以鼻,耻与为伍。因而吴三桂发出的“反清复明”的号召,在广大汉族士民中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他谁也代表不了,只能代表他自己。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早就看透了他真面目。

  不过康熙裁撤三藩的行为还是太草率了一些,他自己的口号喊得倒是不错,可惜也没有落到实际行动上。要知道,本来清军就是因为兵力不足才大量启用了汉族军阀,这个时候,天下安定还没有几年,清军的主力部队大部分都驻扎在北方。南方基本上是三藩的天下。

  由于吴三桂的保密工作做得好,一个月之后,吴三桂反叛的消息才传到了北京。

  吴三桂的反叛,对北京中央政府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北京的朝廷一时间慌成了一团。保守派的大臣索额图等人甚至提出,杀掉主张撤藩的大臣,平息吴三桂的愤怒。希望吴三桂能罢兵休战。

  关于这一幕,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十分相似的例子。西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最高检查院检查长、最高法院院长兼中央纪委书记)晁错提出了“削藩”的意见并被汉景帝采纳。结果引起了七个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的集体反叛,他们打出了?“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口号,带领部队准备攻打长安。

  事情出了以后,汉景帝十分紧张,结果他听信了袁盎的计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的退兵。结果。。。。。晁错就这样当了替罪羊,显然汉景帝完全不懂什么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对诸侯王来说,诛晁错只是借口而已,既然都已经反叛了,那就再也没有退路了。汉景帝的如意算盘——诸侯王退兵,没能实现。

  经过这个教训,汉景帝才彻底醒悟过来,决心全力镇压,他派太尉周亚夫率领部队,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可以说,诛杀晁错这个事情,正是贤明皇帝汉景帝一生最大的污点。

  历史历历在目,作为一个想留下一个好名声的领导,康熙虽然年轻,他没有犯和汉景帝同样的错误。而且她的奶奶孝庄在关键时刻,再次显示出她作为这个时代最伟大女性政治家的风采,她虽然不赞同康熙削藩的时机,但是,当事情真正来临的时候,她并没有去追究责任,而是坚定地站在康熙的一边,全力支持康熙,给了康熙极大的鼓励。

  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严厉训斥了索额图等人的脑残建议,并且表示:撤藩出自朕意,他们何罪之有?以此坚定了平叛的决心。

  坚定了平叛的决心之后,康熙还是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合格皇帝的潜质,他镇定地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首先他停撤尚可喜、耿精忠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吴三桂。

  第二,为了对吴三桂部下进行分化瓦解,啊还宣布,在各省任职的吴三桂部下的亲属概不株连,各安职业。

  第三,在军事上,康熙皇帝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领部队征讨吴三桂,还分别派出得力将领硕岱、赫业、马哈达、科尔坤等分赴荆州、兖州、太原、四川等军事重地。

  康熙虽然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撤藩这件事情,但是他却在正确的时间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历史告诉我们,正是招抚和剿灭并用的政策,给清政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果然,因为康熙采取了分化三藩的措施,在战争初期,耿精忠和尚可喜并没有站在吴三桂这一边,耿精忠处于观望状态,尚可喜更是采取和吴三桂作对的措施。

  在这次反叛清朝的事件中,吴三桂确实是一员猛将,事实证明,他能在清朝初年的投降将领中脱颖而出,绝对不是偶然的。吴三桂在云贵地区经营了十几年,在刚刚反叛的时候,他深深的洞悉了清朝的军事部署,发扬闪电战的威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着实打了清朝一个措手不及。

  吴三桂率领部队连续夺取了云南、贵州、广东、湖南、四川及江西部分地区,仅仅三个多月,吴军的前锋就已经直抵长江南岸的湖南重镇岳阳。

  眼看着吴三桂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成果。刚开始还处于观望状态的耿精忠坐不住了,这家伙明显是想浑水捞鱼的。

  当然,对于耿精忠这位握有兵权的富三代,吴三桂也是极力争取他的加盟。他恨不得每个人都上他的船,三藩中其他两藩更是他极力拉拢的对象。

  吴三桂一起兵,立刻就派人游说耿精忠造反。

  耿精忠虽然人品不行,但是他并不傻。他也知道康熙对他停止撤藩的政策是暂时的,之所以他没有一下子跟着吴三桂造反,只不过是因为造反这项工作风险实在太大。

  现在吴三桂形势相当不错,现在不追随,更待何时!

  于是,1674年3月,耿精忠在福州响应吴三桂,也率领部队造反。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当时在福建的总督范承馍。

  范承馍,是斯德哥尔摩患者范文程的二儿子,1624年出生,进士出生。虽然范文程这个人并不见得有多么光彩,但是现在清朝也算是站稳脚跟的正统王朝,范家传到范承馍这一代,也算是漂白了。

  因为他老子的关系,加上范承馍还是有点文采的,所以范承馍的官宦生涯比较顺利,1668年,范承馍成为封疆大吏——浙江巡抚。

  在浙江任上,范承馍的工作干得相当不错,他开垦荒田,安抚灾民,同时他还向朝廷申请了不少战后重建款和战后优惠政策,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所以浙江地区的战后重建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

  因此,1672年,范承馍同志被升为福建总督,并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正二品)。

  和他的老子一样,范承馍觉得自己受到皇帝的特别优待,对清朝皇帝那是死心塌地。加上耿精忠在福建乱搞,还算有点追求的范承馍非常看不惯。范承馍是十分支持撤藩的,尽管范承馍和耿精忠还有点亲戚关系(耿精忠的妹夫是范承谟的侄子),但他们之间是有矛盾的。

  耿精忠是不太忠心的,这个大家心知肚明。所以范承馍为了早作准备,打算征调兵马防御。

  耿精忠也不是个傻瓜,他在范承馍还没行动之前,先下手为强。耿精忠声称有海盗犯境,请范承谟前去商议。把范承馍给抓了起来。

  由于范承馍官声相当不错,耿精忠倒也不敢杀他,只好把这位仁兄和他家人监禁了起来。直到两年之后,范承馍全家50多人才被抄斩。

  耿精忠摆平了福建的范承馍以后,自称“总领天下兵马上将军”,只比吴三桂底一级。正式起兵造反,与清朝宣战,投入到了吴三桂的怀抱。

  他分三路出兵,东路进攻浙江温、台、处三州;西路进攻江西广信、建昌、饶州;中路进攻浙江金华、衢州。

  耿精忠的反叛再次震惊了朝廷。康熙帝一面削了耿精忠的爵位,派兵进入福建,并囚禁了耿精忠在北京的兄弟;另一方面,积极对精耿忠进行劝降工作,争取他能改过自新,剿灭盘踞在台湾的郑经,继续镇守福建。

  耿精忠懒得理睬,率领三路大军继续进攻。由于清军抵抗力量的薄弱,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东路军攻下了浙东,西路军攻陷了江西大部分地区,中路军甚至一度打到安徽,队伍扩大到了10多万人。

  不仅如此,对于清朝的心腹大患郑经,耿精忠没有去剿灭,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极联系台湾的郑经。唯恐郑经不来,耿精忠在政治上高举“兴复明室”大旗,迫切希望两家进行合作。

  郑经非常高兴,要知道,台湾那个地方毕竟小,物产很不丰富。由于清朝势力太大,本来对于反攻大陆这个事情郑经也只能想想,现在竟然有了这么好的机会。

  因此,郑经一收到邀请,就立刻出兵,占领了厦门。然后从福建沿海登陆,占领漳州,绍安,泉州等地。

  本文由小说“”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