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康熙和吴三桂

2014-11-25 作者: 如烟往事
  第8章康熙和吴三桂

  我们按照次序来,首先是西南问题。

  我们该把目光聚焦到我们的老朋友——吴三桂同学。

  鳌拜的事情,相比吴三桂即将要给清王朝造成的困扰,只能算是一个芝麻大的小事情,毕竟鳌拜只是个武将,头脑比较简单,而且只是想多在首辅的位置上干几年而已。在孝庄的布局之下,鳌拜根本逃不出康熙的手掌心。

  吴三桂就不同了,他镇守云南,是有兵权的,而且兵权还不小,有精兵二十万,这二十万还都是能征惯战的部队。除此之外,他还和其他两个人——尚可喜、耿继茂结成了同盟。

  而且为了让吴三桂等人死心塌地,清政府表示,吴三桂、耿继茂、尚可喜三个人可以分别世代镇守云南、福建和广东。也就是说,对于吴三桂等人,当年是清政府亲自和他们签订了长期合同。

  在四位大臣辅政的时期,国家还不是特别太平,加上清朝内部的一些矛盾,所以吴三桂的问题,属于次要矛盾。

  但是等到鳌拜的事情也搞定了之后,吴三桂等三个人的问题,就不是次要问题了。

  首先必须要声明的是,吴三桂等三个人的事情,是清政府首先不讲信用的,虽然康熙有他的苦衷。

  当年要用吴三桂的时候,清政府一拍脑袋,许诺了吴三桂等三人世袭罔替的合同工编制,可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了康熙时代,康熙皇帝发现,当年的政策已经完全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虽然吴三桂名声不好,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用鸟尽弓藏来形容清政府对吴三桂的态度,还是比较合适的评价。当然这也是历朝历代开国之后,经常出现的一个政治问题。

  在谈吴三桂之前,我们首先讲一讲“鸟尽弓藏”这个政治问题。

  鸟尽弓藏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翻开中国历史,可以说一抓一大把。

  远的如刘邦,他的江山有一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王朝,刘邦当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消弱韩信的势力,后来更是将韩信诱至长乐宫砍头。除了韩信,其他的如燕王藏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全部被刘邦砍了头。

  近的么,比如前朝太祖朱元璋,成功当上皇帝之后,借着反贪大旗,把功臣几乎屠戮殆尽,就没留下几个活口。

  稍微仁慈一点的,比如宋太祖,因为在这个事情上处理的比较妥当,留下了“杯酒释兵权”的美名。

  所以说,历朝历代,功臣的特权是一定要回收的,所需要选择的只不过是方式方法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除了担心自己死了之后,自己的儿子镇不住这帮功臣以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资源分配能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首先,任何一个领导人上台,他第一件想做的事,绝不是为自己找女人(如果真有这种人,基本这种人扛不住几年就没了),而是将之前对民众的承诺一一实现,很简单的原因啊,他知道自己怎么得天下的,他不兑现承诺很快就有第二个自己起来的。

  这第一次资源分配会消耗掉这个领导绝大多数的资源,剩下的就是如何犒劳下属了,就是所谓的功臣。要知道,这帮人可是手里有真家伙的,喂不好就要自己的命了。

  so,很明了了,如果资源很充足的情况,那就不杀功臣了呗,大家一起嗨皮嗨皮的多好啊,一起回忆回忆革命往事,给小姑娘讲讲过去的故事,上演一出英雄美人黄昏恋。。。

  但问题是,大部分朝代开国的时候,资源都很不充足。比如刘邦,在刘邦得天下之前,秦朝经过几十年的统一战争才统一了国家,结果还没休整几年,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再经过将近10年的战争之后,才最终完成了统一。刘邦得天下之后,那是真穷啊,你要不把韩信等人干掉,他们还等着过好日子呢,地主家是真没有余粮啊!同理朱元璋也面临这样的困境。

  而相对比较富裕的唐宋,这种情况要稍微好一些,对功臣的分配上,也相对来说要做的好一点,加上生产力的进步,很快就可以回血复活。

  康熙和吴三桂之间,很明显,也面临着这样的分配矛盾。

  在顺治朝,由于战争的需要,清政府授予吴三桂便宜行事的权力。吴三桂可以全权管理云南,其权力包括该省官员的任命及升迁、各项制度的改革、行政管理、司法、赋税管理及兵民钱粮各项事务管理等权。皇帝还命令管理军事事务的兵部及管理官员任免的吏部衙门不要干预和妨碍吴三桂行使权力。不过,当时清政府还说了,等数年后,云南安定了,再由由这兵部和吏部的官员管理。

  吴三桂的确没有辜负清政府的期望,迅速平定了云贵地区。

  需要说明的是,吴三桂并不是自己攫取权力进行割据,管理云贵两省的权力是由清朝中央政府授予他的,这是符合满清政府的利益的。

  当时在吴三桂控制下的云南贵州地区是稍有些自治的味道的,当然,距一国两制还差的很远。注意这自治权力正是清政府给的,清政府并没有失去对云贵的控制。比如在康熙六年五月,吴三桂五十六岁时,他向清政府上疏,说自己眼睛有病,精力下降,请求解除他管理云南贵州两省事务的责任,清政府立即批准。这样就取消了吴三桂对云南贵州两省的行政管理权。

  再以后,清政府和康熙皇帝充分运用中央政府的权威,对这两省的官员进行调换,任用和吴三桂没有瓜葛的人在云南贵州任职。比如前面那个搞出哭庙案的江苏巡抚朱国治,这个时候就调到了云南当巡抚。

  在云南贵州,藩王有点自治权,但也不太大。

  尽管如此,等到全国已经安定了十几年之后,吴三桂和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还是逐渐显现了出来。

  自从搞定了朱由榔之后,吴三桂在云南的日子过得那是相当滋润。

  当年为了能够顺利平定南明和农民军的势力,对吴三桂等人,清朝政府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反正,除了维持正常的政府运转,清朝能给的全给了。

  吴三桂是个老狐狸,虽然清政府和他签订了长期合同,可是他并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份长期合同上。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对于西南问题,他每次上奏朝廷,都表示:这个地方穷啊,乱啊,盗贼横行啊,少数民族那群人不服管教啊。反正就是一句话,云贵很不太平,我必须镇守在这个地方。即使云贵没有事情,也要制造出一点事情来。

  除此之外,吴三桂一方面向朝廷哭穷,想尽办法尽量多得到一些中央财政补助,另一方面,买耕牛、种子散发给当地农民,让民众休养生息,提高生产力。

  据史料记载:吴三桂藩属将每年所需俸饷百余万,附近各省供不应求,又转征江南等省,一年需二千万两,一有不足,就“连章入告”,索要钱粮,如有余,也不请朝廷稽核。

  吴三桂不愧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他除了视战争为交易之外,在治理云南的过程中,吴三桂充分显示了他会做生意的本色。

  他把钱贷给商人,称为“藩本”,从中取高额利息,不断增厚“藩本”,从中牟利。(相当于放贷款)

  这吴三桂不但放贷,而且还做边贸生意。他和西藏、蒙古等地区做起了通市贸易。吴三桂与西藏及蒙古达成协议:他把金沙江外的金甸、中甸地区割给西藏,让藏人、蒙古人屯牧,以此来换取藏蒙供给马匹。以茶叶、马匹互易,即云南以茶换马,西藏以马换茶。

  他的贸易足迹不止限于西藏,更远至辽东。辽东地区盛产人参,人参作为名贵药材,被称为关东一宝,各地需求量极大。吴三桂看准时机,将人参大量运往各地发售。四川巴蜀地产黄连、附子,也都是名贵药材。吴三桂则通过自己的权利加以垄断,不准私人贩卖,设官衙严禁,违禁者以死论处。没有了竞争,这些药材的价格一路狂长,让吴三桂赚得个盆满钵满。

  总之,吴三桂把云贵的土地、贸易、高利贷、商业、手工业、采矿、关税、盐铁金银等所有能来钱的事儿都牢牢的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那个年头只要跟吴三桂稍稍搭上点关系都是件极为幸福的事。

  吴三桂有一女婿名叫王永宁,当年,吴三桂与王永宁之父为同僚,两家结为亲家,他答应如有女,必许以为妻,此时王永宁尚在襁褓中。父亲去世后,家中生活失去依靠,把他寄养在邻家。等他长大了,漂流无依,到三十岁也未娶亲。后得知吴三桂已发迹,此人在家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出当年吴家与自家缔姻的帖子,于是远赴云南求亲。到了平西王府他将“子婿帖”通过守门卫士转达,吴三桂看到这帖子,吃了一惊。他倒没忘当年的这件事,只是惊讶于经过多年兵荒马乱,这位贤婿竟还能找到自己。

  吴三桂倒颇有气度,一点都没嫌弃这自己这位穷女婿,只是笑称:“这小子真是好福气!”立即吩咐手下买了个别墅给王永宁,并且授予王永宁三品官,备办了一切生活用品和结婚用的器具,择日成亲。同时,给江苏巡抚发了一个文件,令其买田三千亩,大宅一区。

  巡抚大人不敢怠慢,遵嘱照办,选定苏州城内的拙政园作为府第。这个拙政园,就是如今闻名天下的四大园林之一。

  本文由小说“”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