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大家都有难处

2014-11-24 作者: 如烟往事
  第59章大家都有难处

  第一次进军广东失败之后,李定国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第二次再次进军广州。

  考虑到一个人实在是能力有限,李定国决定找个盟友,毕竟双拳难敌四手。

  什么,第一次有盟友?郝尚友那个级别。。。。只能算民兵。

  思来想去,可能帮得上忙的,也就只有郑成功了。于是李定国很热情地联系了郑成功。

  面对李定国的热情,郑成功不好拒绝,但是他也是有苦难言。

  由于根据地太小,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郑成功甚至自家人算计自家人,连自己在厦门的族叔都干掉了。而对于是友非敌的郝尚久,郑成功更是临死都要踹一脚。

  虽然郑成功人品实在不敢恭维,但是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他也不会出搞这么没品的事。

  占领了厦门收编了郑彩的部队之后,虽然兵力又增加了,但是粮食危机反而越来越麻烦。

  要知道,郑成功是十分迷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他是不会随便裁军的。

  所以郑成功开着他的战列舰只能到处“征粮”——还有另一种叫法是抢劫(史料记载“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搞得沿海地区不得安宁。

  虽然郑成功后来立过功,但是,他现在这个行为绝对是很无耻的,和民族利益是一点都不挂钩的(我以为,我有必要把郑成功的另一面也讲出来)。——后世评价,这种行为简直是竭泽而渔,使得民心尽丧,老百姓宁可做满清的顺民,也不愿意做郑成功的“义民”,也正因为如此,郑成功在福建混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能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相比海盗郑成功,老百姓还是愿意跟着清政府混。

  由于这种事情太过不道德,常干这种事情,还是会有报应的。

  报应果然来了,1650年十月,郑成功再次准备率领船队出去搞“创收”。

  这个时候,终于有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斗胆提出了质疑。

  为什么是斗胆呢,这要从郑成功的性格说起,

  从郑成功对郝尚友和郑彩的行为来看,郑成功这个人是不太有道德底线的,经常对盟友也是背后插刀、心狠手辣,基本上继承了郑芝龙的海盗思维,嚣张跋扈。而且他还特别地刚愎自用,基本上听不见不同的意见。

  从他对老百姓的态度来看,他这个人,始终还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之所以他没有跟着郑芝龙一起投降,主要还是因为他认为个人利益不一定能得到保障。

  由于郑成功这个人的一意孤行,所以他的下属,一般是不敢提不同意见的。

  但是这个下属,不是一般人。

  这个人是有点争议的,之所以有所争议,主要就是他后来投降了满清。

  不过这个投降,实际上,和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是有的一比的。所以对于这一点,我觉得不能过于苛责。

  这个人是比较可怜的,因为这件事情,最后导致他的全家被郑成功杀死。如果你一定要抱着气节这个问题不放,那我就没办法了。

  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这个人的选择和吴三桂是不同的,他绝对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换位思考,在全家被郑成功灭掉的情况下,换做是你,你做什么选择?

  第一、到郑成功那里去领死(这个选择比较难)。

  第二、隐姓埋名,认怂。

  第三、投靠清朝,报仇雪恨。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三条。一般情况下,民族矛盾是大于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但是,在这<font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font-size:0;overflow:hidden;width:20px;">?^.仙侠”</font>种情况下,我认为,大多数人,会报血海深仇。我们不能用圣人的标准来苛求每一个人。

  施琅,前面已经出过场了。不过由于那个时候还在打酱油,就被我一笔带过了。现在该是他正式隆重登场的时候了。

  1621年出生,家庭成分:富农,福建泉州人(这个地方改革开放之后做鞋子特别出名)。关于施琅的出生,排场也不小,据说他的母亲在生他之前做了一个“神授宝光之梦”。

  由于家庭比较富裕,所以施琅是读过一些书的,所以他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他算不上是读书的料,施琅发现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之后,他不是个迂腐的人,他没有像范进一样,考试考到五六十岁。

  施琅选择了学武,在天下大乱即将来临之际,施琅的这个选择是比较明智的。长大之后施琅就参加了郑芝龙的部队,施琅会点武功,又有点文化,最重要的是他还是本地人,那个年头,用人一般都用老乡,一个字:安全。不像现在,“老乡见老乡,背后捅一枪。”所以很快施琅当上了一个小将军。

  施琅这个人的性格,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性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恩怨分明。对于郑芝龙的知遇之恩,他是比较感激的,所以郑芝龙投降的时候,他也跟着投降了。

  作为一个刚进社会的小青年,施琅的心智还不成熟。他心中只有对郑芝龙的报恩思想,根本就不知道老板下达的命令对自己的危害性,也不具备明确的政治思想,更谈不上国家,民族的概念。他只知道跟着老大混,有饭吃。

  施琅投降后,清朝封他为同安总兵,给他的任务是率军入粤,以郑芝龙的名义进行招抚工作。

  施琅干的很“出色”,他参加了镇压广东义军的战斗,不惜与自己昔日的袍泽作战,甘心的当了一个清朝的马仔。

  在讨伐义军的同时,他的招抚工作也很出色,不仅招抚了很多部队,还注意提拔有能力的将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刘国轩。

  可惜好景不长,李成栋在广东易帜,施琅不想跟着李成栋混,就从李成栋那里跑了出来。结果被李成栋和郝尚久追杀,清军对于施琅这种不太起眼的小角色自然难免看不上,也就没有派兵援助。

  施琅对于清朝的行为很不满意,后果很严重。而郑成功知道施琅是一员虎中之虎的猛将,亲率大军赶来接应,郑成功还带上了施琅的家人。在家人的劝说下,怀着对前任老板的感恩之心,对现任老板的愤怒之情,经过不太激烈的思想斗争,施琅毅然决定反正,重新加盟郑氏集团。

  加盟之后,施琅的业绩相当不错,先是率军剿灭了福建地头上很多不服管的土豪,并成功收编当地起义军上万人;其次整顿兵马,训练水军,郑军的战舰,阵型,战术皆出自施琅之手。

  由于自己出色的表现,郑成功视他为心腹,施琅也一心一意的为郑成功效力,双方在经历愉快的蜜月期。

  对于郑成功的这种海盗行为,有点战略眼光的施琅是不太认可的。刚来投靠郑成功的时候,施琅也不能说太多。

  不过时间长了,施琅以为,自己和郑成功也算是好哥们,好兄弟了。加上郑成功的行为确实还是蛮无耻的。

  所以施琅决定,“斗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当然施琅也不敢直接说,老大,你这样子是不对的,施琅表示,率领主力出去,万一清军把打了我们的根据地——厦门,那怎么办?

  对于施琅的反对意见,郑成功自然是很不高兴的,大军准备出发,你说你这个乌鸦嘴,怎么就不知道说点好的。既然你不想干活,行,免职、放假。

  就因为提了一点小意见,施琅就被郑成功给免职了,施琅心里非常不爽。

  也该郑成功流年不利,事情竟然被施琅说中了!郑成功真是悔的肠子都青了。

  在郑成功出去潮州征粮的时候,清军接到探子回报,厦门兵力空虚。清军在马得功的带领下,直扑厦门而来。

  要知道,郑成功出去征粮,基本上把能打的都带出去了。所以厦门守将郑芝莞就是个菜鸟。一看清军过来,吓得落荒而逃。厦门很快被清军给被攻了下来,要知道。郑成功虽然没粮食,但是搞国际贸易,着实很有钱。马得功发现这个土财主这么有钱,自然不会客气,郑成功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厦门被占领之后,郑成功的其他部将奋力反击,而施琅也率领60多家丁部将血战清军,终于夺回厦门。

  郑成功气的吐血,火速回师厦门,清军是退了,财产也没了。

  郑老大很生气,不过生气归生气,对于在厦门奋力反抗的将领,郑成功还是进行了奖励,施琅很得意,按理说,自己做了个事前诸葛亮,又努力杀敌,轮功劳,那简直堪称第一,甚至应该被提拔重用。

  结果是,施琅倒也受到了奖励——200两银子。遇上刚愎自用的郑成功。想官复原职甚至升官?做梦去吧。

  早期的施琅,实在是个愣头青。康熙评价为“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真是一阵见血。

  意见正确也要受罚?施琅心里很不服气,不服气归不服气,谁叫自己不是老大,只能忍了。

  施琅能忍,有些人却不能忍。施琅失势,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乏势利眼。他的一个部将曾德就是这样的人。

  曾德看到施琅没前途了,就准备疏通关系从施琅这边跑到郑成功那边,不过曾德的保密措施显然做得太差,这个事情不幸被施琅知道了。

  本来这种事情也不是什么大事。无奈曾德在这种时刻抛弃施琅,又无奈施琅这个时候施琅又是个愣头青,这无疑是撞在枪口上。

  施琅正郁闷,气没出撒呢,好家伙,竟然见利忘义,施琅就把曾德给抓了起来。郑成功一看,你施琅现在无兵无权,怎么能随便抓人呢?到底谁是老大?

  所以他给施琅下了个命令:马上放人。

  本来曾德可能还没事,郑成功命令一下,施琅也是个刺儿头,马不停蹄就把曾德给杀了,给了郑成功一个下马威!曾德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做了冤枉鬼。

  冲动是魔鬼!

  施琅心里爽了,郑成功心里很不爽,后果很严重。郑成功一下子把施琅全家36口人全抓了。

  不知道是不是看管不严,还是施琅太牛逼,施琅竟然奇迹般从郑成功手上跑了出来。

  为了自己的亲人能够平安,施琅不惜低下高傲的头,请人去向郑成功求情。

  此时郑成功显然被一点小矛盾冲昏了头脑,施琅的求情在郑成功看来简直是示威:你本事大,是不是,竟然从我眼皮底下跑了。

  郑成功一气之下,砍了施琅全家。

  施琅闻讯父母,兄弟惨死的消息后,他肝肠寸断。“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施琅再无牵挂,正式投降了清朝。

  本文由小说“”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