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议和

2014-11-24 作者: 如烟往事
  第12章议和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朱由菘的超常发挥,那就错了。

  “昏君”弘光竟然很有些才干,虽然朱由菘当了皇帝了。但是朱由菘基本上就是光杆司令,武将在外,基本上不会听他的指挥。人家拥立你已经很给你面子了。

  文官马士英和东林党等人又是面和心不和。不过朱由菘还是做了他该做的事情。

  根据历史经验,之前反对立朱由菘的史可法等要等着被新天子“做掉”了。然而弘光有没有下黑手呢?五月初五,弘光组阁: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可见小朱没有记恨。另外,只有马士英名字后拖了一条尾巴:仍督凤阳等处军务。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东林党吵出来的成就,要马士英滚!滚出朝堂!也是弘光批准的。可见小朱由菘是想摆脱马士英的钳制。当时马士英是乱世大军阀,南京基本没人控制的了他。弘光基本就是个傀儡,谁都不听他的,但都想利用他控制自己的对手。

  弘光无奈,只好搞“民主”——开会。开会议论的结果,“马相公弘才大智,堪任督师,史相公安静守一,堪任居守。”如果真是这样,朝政交给史可法,军务交给马士英,是不是十分理想呢?不敢说保住半壁江山,也许会比后来的情况好些。但马士英怎么肯到前线去?他要留在自己能控制的南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可怜的弘光,有心救国,无权经营啊!

  于是他只好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拜死人。他去拜明孝陵、拜朱标,朱允炆的老爸。因为建文皇帝墓不在,拜他爹自然等于拜建文了。这一来可好了,自朱棣靖难起,可曾有他的子孙祭拜建文那一支的?朱由菘拜了,什么深意呢?

  第一,以前的皇位争夺老账,我做皇帝的都不在乎了,你们这些君子也不要吵现在的皇位之争。什么潞王、桂王,都可以在你们心中消失了。我也不在乎以前你们立了谁。乖乖为我朱由菘的半壁江山卖命吧!

  第二,当年建文皇帝在南京整个中央对付北方的叛乱,居然被人端了南京老巢!今天的南京人力物力比当时如何?你们还要吵,当心做第二个齐泰、第二个方孝孺!还不老老实实办正事!

  七月初三,追懿文太子、建文帝、景泰帝谥号。哼哼,又把景泰帝搬出来了。想当年北京保卫战,形势和今天南京差不多。我朱由菘可有于谦那样的人才力挽狂澜?这也是给臣子们敲警钟。

  综合来看,在他有限的权力范围内,做的几件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评价:一个字,妙;两个字,很妙;三个字,非常妙!你可以说他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但至少不是个昏君吧?

  虽然朱由菘很是用心良苦,但是对这帮官场老油条,他们是没有办法的:南京的地盘本来就是我们的,想怎<font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font-size:0;overflow:hidden;width:20px;">/,军事‘</font>么干就怎么干。

  尽管如此,朱由菘的用心,还是让各方势力稍微和谐了一段时间。

  皇帝定下来了,这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大家还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很复杂,南明小朝廷。。。。想的很简单。

  首要的问题是,南明小朝廷的方向问题。

  现在关内呈现了各方割据的局面:

  其一,满清政府把李自成赶走了,现在占据了北京。

  其二,李自成败退,但是在山西、陕西等地还有根据地和几十万的杂牌军。

  其三,张献忠占领了四川。

  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都灭了,但是对于南明小朝廷来讲,两面作战是不现实的,当年崇祯有关宁铁骑,一大票大将,打到最后都自杀,更何况现在南明小朝廷的半壁江山。

  南明政府对于吴三桂投降清军,已经被封为平西王的消息也不是太了解(所以说打仗打的就是信息啊),还以为吴三桂借兵平寇呢。加上满清人在北京为了收买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搞得南明政府以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因此马士英、史可法和东林党人几乎是唯一一次就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联虏平寇。

  搞笑的是,史可法还写信给吴三桂,对吴三桂的眼光大加赞赏。称之为“功在社稷”的“义举”。

  为了表示对满清的诚意和感谢,南明小朝廷还派出了使团,并带着加封吴三桂的敕谕,“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和大清进行谈判。

  既然是谈判,总要有筹码,很诡异的是,南明完全没有筹码,南明小朝廷希望割地求和,问题是南明的山东北京都不在自己手上了,割的哪门子地,把清政府占领的京师割给清政府?除非多尔衮脑子秀逗了。

  唯一的收获是,谈判谈出了个明末文天祥——左懋第。

  左懋第,山东莱阳县人,1630年,参加山东的乡试,取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次年参加全国考试,30岁的左懋第成功考中进士,这个时候左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即国防部副部长。

  在南明小朝廷沉浸在偏安江南、联虏平寇的美梦中的时候,朝廷中并不是没有清醒的人。比如章正宸、陈子龙就极力反对议和。左懋第也是其中几个清醒的人之一。

  左懋第极力主战,并请求拨给他人马,以收复失地。应该说这个意见非常正确,此事山东等地大部分都是明朝投降大顺的官吏,只要派出小部分人马,很容易就能光复。以黄河为界,建立战略缓冲地。及时要议和,筹码也好看的多。可惜被否决。

  这个说明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真理,而是掌握真理的人不掌握话语权。

  左懋第对于议和是不报什么希望的,他临行前仍在提醒南明王朝不要期望和议一定能成功,即使议和成功,也不一定是可以信赖的。

  左懋第做了他该能做的一切。

  十月十三日,左懋第到了北京,对于左懋第的到来,清政权表示出了高度的重视,刚一来,就进行了第一轮交锋。

  多尔衮派人来传话:左先生一路过来辛苦了,那就先到四夷馆休息一下。

  所谓四夷馆就是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是对于附属国的待遇。

  这个就是压根没把南明当个葱。

  左懋第说:我是奉朝廷之命来酬谢贵国灭闯之义,若以属国礼相见,我宁死不入。

  多尔衮本意是杀杀左懋第的气势,发现没效果。郁闷之下,只能安排左懋第住进鸿胪寺。

  第一回合,左懋第胜。

  清政权见左懋第气势比较嚣张,于是第二回合,清政权内院学士刚林亲自出马,他显然是有备而来,刚一进门,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指责南京不出兵讨贼,反而突立皇帝。左懋第据理力争,强调弘光政权的合法性。

  文斗不成,刚林采取武力威胁,表示大清准备南下平乱,左懋第毫不让步,表示江南尚大,兵马很多,别瞧不起人了。

  第二回合,双方不欢而散。

  第三次,清政权干脆不谈了,过来收缴了所有的金银。

  强盗,这他妈的强盗。

  十月二十六,刚林下了逐客令:明日滚蛋,准备回去挨揍。

  这还不算完,刚林还宣读了南京政权的三宗罪:不救援先帝,擅立皇帝,各镇拥兵虐民。清军不日就将高举义旗,兴兵南下,为崇祯皇帝和大明朝讨伐不忠不义之臣。清政府摇身一变,成了大明朝最亲密的朋友。

  和谈不成,送出去了银两,领会了三宗罪。这生意做得,亏!

  第二天,左懋第就闪人了。但是很快多尔衮在汉奸冯诠的劝说下幡然悔悟,发现不该放虎归山。于是派兵把左懋第追了回来,多尔衮还是很欣赏左懋第的,这种人才到哪里都吃香。

  但是左懋第实在是个石头,不管是洪承畴还是自己的堂兄弟,都被骂了回来

  对这个死硬分子,多尔衮软硬兼施,亲自出马,甚至刑场上依然再次劝降,左懋第还是大义凛然慷慨赴死。1645年六月二十日,左懋第慷慨从容就义。时年45岁。

  “兴替,国运之盛衰,廉耻,人臣之大节。先生知兴替,知不知廉耻?”

  “我国家遭此大难,并不是亡国亡种,你不要高兴得太早。”

  在那个人人麻木争先投降的时代,左懋第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本文由小说“”阅读。
关闭